• 首页
  • 关于我们
    • 蓝信封简介
    • 组织架构
    • 社会影响力
    • 联系我们
  • 最新动态
    • 机构新闻
    • 新年献词
    • 党建团建
    • 对外合作
  • 书信项目
    • 项目介绍
    • 通信咨询
    • 通信课程
    • 通信进展
  • 书信博物馆
    • 通信大使故事
    • 通信孩子故事
    • 月捐人故事
    • 学校老师故事
    • 核心志愿者故事
    • 全职公益人故事
  • 信息公开
    • 成为月捐人
    • 月捐人社群活动
    • 项目合规性建设
    • 成效分析与评估

请关注“ 蓝信封邮筒 ”微信公众号,
以便申请成为志愿者及进行通信

使用微信扫描即可关注。

  • 机构新闻
  • 新年献词
  • 党建团建
  • 对外合作

2022年12月28日

蓝信封实习生故事︱王江雪:疫情下的大学生们最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在我身上

▲ 点击图片成为蓝朋友月捐人

。

.

“实习中,我曾接到一名通信志愿者的咨询,她希望重新匹配通信孩子,原因是这个通信孩子不像她想象中那么「糟糕」。孩子在第一封信上说自己「家庭美满、生活幸福」,通信志愿者受挫,突然意识到自己不需要解决任何问题,这不符合她帮助他人的期待。

没有批判这名志愿者的意思,只是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我的身份不再是一名通信志愿者,而要开始站在蓝信封——一个专业的公益机构的角度去处理各种类型的运营问题,此刻我努力摆开穿在身上快二十年的’校服’,真正体会到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工作的感觉。”

——蓝信封签约实习生王江雪  首都师范大学 大二

.

童年与家庭于我而言,更多的是惶惶的遗憾

我生长在小康之家,可惜家里的气氛实在不好。父亲因为工作的缘故很少在我的视线中出现过,大部分时间是一抹恐吓的阴影——“如果你再不写作业,我就打电话叫你爸过来收拾你。”

我母亲身患残疾,姥姥、姥爷从河南老家赶到北京照顾她起居,同时兼顾我和哥哥的生活。但是只要回到家里,姥姥、姥爷、母亲、哥哥四个角色随机多种模式排列组合,永远在无休无止地争吵,我有时看着,有时参与。

他们有时吵闹,有时大打出手,也会头破血流。上了高中,在师长和同学们的百般开解下,我终于意识到“哦,原来别人家不这样啊。”童年于我,家庭于我,更多是惶惶的遗憾。

缺席的父亲,争吵矛盾不断的家庭氛围,我感觉自己就是一名留守儿童。

.

.

大学我选择了师范专业,教书育人于我而言是一份虚幻的向往,我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的不安、自怜,让我意识到孩子的童年无比重要,或许我能在教育中自愈和治愈他人呢?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我希望自己首先是被风摇动的另一棵树、另一朵云、另一个灵魂,才有能量去成为风。

.

成为一名留守儿童的风

一名师范生的大学生活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丰富多彩,疫情之下,出校门都难,更别提实习、社会实践了。庆幸的是去年冬天,我看到了蓝信封通信志愿者的招募海报。现在已经想不起来海报具体的模样,但仍然记得看到海报时感受到的阳光气息,在苍白的冬天里能有如此“被明亮的太阳闪了一下眼睛”的错觉,实在令人离不开眼。

我不想辜负这段“奇遇”,更想认识一名留守儿童,陪伴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一对一的书信往来,打破了城市和乡村的空间限制,两个陌生的灵魂开始建立联结,心中不免升起浪漫。但接受更多培训、开始通信后,我知道这份浪漫之下需要的更多是“真实”——持之以恒的坚持、平等友好的交流,以及真诚的心。教育如此,公益更是如此。

我的通信妹妹是个正处于青春期初期的孩子,这个关键时期的孩子们极其敏感,对成长中的挫折和摔打都会加倍体会。很像我们做梦,脸上占了点儿水或者是出了些汗,梦境里就有排山倒海的冲击袭来。我不想要苦痛,我想孩子们也是这样。

.

.

生来二十年有余,与通信妹妹相比,我觉得自己只是多了些不能轻易评判好坏的经历而已。所以通信时,我只提供想法,绝不替她评判。我想通信大使扮演着风尘仆仆的旅客,在宇宙环游中来到了一个孤独星球。通信大使与孩子交换各自的故事与见闻,然后从中收获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如果很冷,就彼此把心掏出来捂热身子、明亮眼睛。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名留守儿童的温暖,成为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一股风。

.

成为更多留守儿童的风

成为通信志愿者两月有余,带着帮助更多通信关系顺利开展的期待,我成为了蓝信封的一名线上实习生,开始看到专业的公益项目背后庞大的运营压力。

刚开始,我的工作很简单,即催促未回信的通信志愿者回信。然而我本身性格非常内向,基本上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不喜欢与人交流。但是如果我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意味着有孩子收不到信!

我只能硬着头皮对着表格去拨打一个个陌生人的电话。庆幸的是,真正开始去做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糟糕,我也感受到了陌生人们的善意。通信志愿者们都很可爱、很友善,耐心与我沟通。忘记回信的原因一听便知——考试周、学习忙、工作加班了……也有因为右手受伤了这种特殊原因,或者被隔离到酒店没有纸笔,但是不知道怎么联系我们等等情况。

电话记录越来越多,我开始不惧怕沟通这件事,不必总小心翼翼怕伤着谁的心。晚上,在电话的扩音器里能听见来自另一边吵闹的街景声音,棒极了。

.

.

半年实习结束后,我再次续约,成为客服岗的成员。我们客服小组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互相关爱,互相支持。蓝信封的家慧姐姐一直守护着我们,是强有力的后盾。在坐班时间回复大家的问题,我觉得十分有成就感,自己就像一个“假冒伪劣”的先知。因为很多问题已经被问了无数遍——第三阶段审核什么时候通过?孩子什么时候来信?我的信上传成功了吗?我早早做好了功课,通信大使们可谓“自投罗网”。久而久之,我发现原来“耐心”算得上我的一个长处。

我也读了不少留守儿童的第一封信和报名表,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很难想象在一整个学校、一整个年级、一整个班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孩子的信件里,他们都说自己孤独,没有互动就没有联结,没有联结就没有倾诉和表达,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而蓝信封在打破这种僵局。

对我而言,蓝信封正是一个提供了相遇、相知、相伴的平台,我们本是孤独的个体,通过书信开始产生联结。寄一封书信到远方,但是远方与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

大学的时光还有很多,我在蓝信封中收获了一段难得的经历,同时也因此对世界上的更多事物产生了好奇心。现在我偶尔在网上冲浪,或者在现实里兜兜转转。工作也好,闲暇也罢,生活自有生活的色彩。

。

。

最后!新年要来了,我有一个小本儿愿望:

希望大家的冬日不必太冷。

.

—END—

文/蓝信封实习生 江雪

编辑/大婷

图源/江雪

  • 地 址: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华新一街12号财智大厦2601房
  • 电 话: 020-34258106
  • 邮 箱: contact@lanxinfeng.cn
  • 微 博: @蓝信封行动
  • 抖 音: BL_lanxinfeng

扫描二维码关注

Copyright © 2009-2021 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74426号技术支持:全思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