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成为蓝朋友月捐人
。
时光的河入海流,终于我们分头走;
没有哪个港口,是永远的停留。
—《凤凰花开的路口》
。
(点击视频查看玛丽的全职公益故事)
.
(玛丽在蓝信封项目地与通信孩子在一起)
【前言】
小华(蓝信封总干事)让我写一篇自传,配合下秋季的全职招募工作,最好要表现下专业性。我咬笔头,绕额头,扣脚趾头。。。我实在写不出来,最后给小华发了条消息,然后倒头就睡。
.
.
第二天早上醒来,早饭期间刷到童声版的《凤凰花开的路口》,眼泪就要夺眶而出,最后删除了昨天憋了一半的表现工作专业性的稿件,而用了这个题目“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
我只是一个普通之
我是一个超级喜欢我亲弟弟的姐姐
我弟弟比我小十多岁,他现在才小学四年级,是我过世的妈妈很努力生下来的。
弟弟是全家人的寄托,也是我的寄托,他真的很可爱,有些不懂事,但是我们真的忍不住要宠着他。不过我们对他并没有很高的期待,他只要开心,未来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就会感觉很开心。
对了,马上可以放蓝信封年假了,还是结合国庆假期的前后(共有半个月假),其实蓝信封待了四年,才第一次放年假,我希望能带上弟弟,去很多很多的地方玩。
.
(杨家三姐弟合照)
..
我是一个普通人之
我其实并没有多了解我的专业
大学专业是我自己选的,理由很简单:看字面感觉挺好(父亲没有管我,也不懂这些)。
上了大学后的我,是一个乖乖女,老老实实上课,写作业,按专业要求实习,貌似湛江人都是这么兢兢业业的(蓝信封就有四个湛江人,还是同一所高中的,湛江一中)。
不过我真的好喜欢中山大学这个学校,陈寅恪曾在中山大学任教,学校里还有一栋他的纪念楼,楼前是他的雕像。我们社人院(社会与人类学学院)的学生都很受他的一句话所影响,“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另外,人类学大楼马丁堂也刻有费孝通先生的题词,我也上了一些人类学的课程。总的来讲,随着大学四年的学习,大概知道了我的专业是什么了。同时开始启蒙,思考这个世界。
.
(玛丽大学时期)
。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之
我只是很自然俯下身去做研究而已
后来我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研究生方向依然是我自己选的,我打算走进工人这个群体,硕士论文写的也是工伤研究。
。
。
我在实习期间走访了很多位工伤工人,努力走进他们的世界。我的硕士论文以15位工伤农民工为案例,一开始我特别担心论文过不了,我记得小华还特别过来听我的毕业答辩,我很担心,我知道我们专业很严格,有接近一半的人要延期。
答辩主席朱健刚老师却在狠批前几位硕士答辩后,给我极高的评价:虽然有理论体系参考不够经典的问题,但是调查深度,细节挖掘充分,深度剖析了问题。最后居然还拿了优秀硕士论文,回想起来,我也只是把自己俯身下去,忘记自己的名校学历身份,和工友人打成一片而已。
.
。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之
选择蓝信封只是因为距离近
蓝信封前几年的办公室是在中大校内西区的,我当时去面试就是骑了一个小黄车,不到10分钟就到了,我当时没有想太多职业规划之类的,觉得和面试官对话很舒服,对口,就签了。
蓝信封第一、第二年,我的大部分工作是:打印、扫描、装信件、寄快递、收快递,那时的打印机是小几千的(现在是富士胶片捐赠的高级数码多功能机,速度快十倍),那么慢,慢到你可以仔细查看每一封信件。
.
。
在这些枯燥重复的工作中,我开始了解这群留守儿童,她们其实很普通,都是些经典的青春期都有的困惑:喜欢上谁、讨厌谁、追星、打游戏等等。
但是因为父母陪伴的缺失,她们会对关系异常敏感,特别怕被疏离。她们非常需要来自年纪比她们大的、有温度的人提供倾诉树洞,但其实她们很清楚问题该怎么解决,我们并不需要提太多指导意见,孩子们是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因为她们经常比同龄人要成熟,因为要更早承担家里责任。
。
。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之
我是那个“剩者为王”出来的主管
后来蓝信封2018年经历了资金危机(因此走了一半的人,否则我这个小助理怎么突然升主管呢,就是“剩者为王“吧),哪怕是今天的蓝信封,依然是很弱小的,就是一个广州本地的草根机构而已,貌似拿了很多奖,上过很多大媒体,但是蓝信封一直找不到稳定的大额捐赠方。
小华是一个固执的博士,他崇尚科学与逻辑,我感谢他对项目的精雕细琢,但他的研究书生气质,造就了极差的资源整合能力,蓝信封做了十三年,到2021年体量不过小几百万,还在为生计发愁。
.
(玛丽与蓝信封团队)
。
所幸现在蓝信封有了月捐人,资金终于稳定下来了,我们都特别感谢她/他们,她/他们大部分是参与服务的书信志愿者,还有15%来自落选的志愿者(蓝信封书信志愿者录取率25%,一向严苛,这里又要吐槽小华,其实不是非得这么严格,我们测算其实每两个就有一个符合条件,因为蓝信封没有足够资金无法承载更多的服务体量,不得不被称为“饥饿营销“,不得不只录取最优秀的志愿者),更多的研究数据大家可以看上一篇官微发布的《25T通信研究评估》。
。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之
开始慢慢去靠近自己的方向
我感觉我跑题了,一说到小华就来气,我以前就是很不服气不听他命令的小姑娘,用小华的话来说,我就是专业打折的(领了任务后打折完成),所以他不得不重复5-10次跟进我的工作。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我做了主管,参与筹资、团队管理工作之后,开始理解他了,开始理解草根公益(或者现在叫做民间公益)。
小华经常说,公益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一点点。
而过于强调门槛和专业化,会降低社会大众的参与,这可是一个崇尚科学的博士讲的话。所以我们慢慢理解,别人都用快的、高效率的、走捷径的方式做公益,而蓝信封选择慢的、低效率、走弯路的方式(一般对书信的理解,比如一直被质疑为何不做视频通话这种高效、直接、更快的方式)。但正因为在这样一种“慢”中,情感得以连接,重建孩子对世界的向往,对社会的信任。在社会工作术语,这叫做赋能赋权,优势视角,助人自助,蓝信封就是这样经典的项目。
.
.
前几天我给小华发了这个消息,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和发展了,其实我还有去读博的打算,但是我并非为了学位和职业,我只是想更深度去探索孩子和社会工作,这个议题而已,这种对科学的态度追求,多多少少也是受蓝信封、受小华影响吧。
.
.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之
感谢你们,给大使和月捐人的话
留一个开放结局吧,虽然我一直吐槽小华,也不怎么听话,感觉青春期的叛逆没有发生,在校期的张扬没有机会,都留给蓝信封和小华了,这是我成长的地方,也特别感谢蓝信封各位伙伴,还有合伙人娇哥,其他主管文君、建晓对我的包容。
。
。
最后特别留几句给蓝信封的通信大使和月捐人,其实是你们的持续参与、持续捐赠,一直鼓励着我们,坚持为乡村孩子深度服务这项伟大的事业。
我们诚挚邀请通信大使,成为【月捐人】,从支持一个留守儿童,到支持一群留守儿童,这是公益行动的升级,找寻更大公益的价值所在。
。
【后记】
“又到凤凰花朵开放的时候,想起某个好久不见的老朋友“
—《凤凰花开的路口》
等我六十岁成为老奶奶的时候,我希望我有回忆的东西,可以和孙子反复叙说的故事,希望蓝信封能成为这个故事的起点吧。所以《凤凰花开的路口》一曲,既是离别,也是回忆,也是开始。不要纠结未来的方向,珍惜眼前的事和人,因为他都终将成为重要的回忆。
愿和蓝信封一并持续并肩战斗,娇哥的长期主义曾经让我万分膜拜,而其实,我也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一名心里有光的长期主义者。
以上,就是我这个普通人的故事,看似平淡无奇的经历,在打怪升级中感受不平凡(未来和孙子讲故事的时候)。欢迎有志于公益事业的伙伴,加入我们的战斗队伍。
.
.
– END –
文/过客
编辑/大婷
图源/蓝信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