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我们
    • 蓝信封简介
    • 组织架构
    • 社会影响力
    • 联系我们
  • 最新动态
    • 机构新闻
    • 新年献词
    • 党建团建
    • 对外合作
  • 书信项目
    • 项目介绍
    • 通信咨询
    • 通信课程
    • 通信进展
  • 书信博物馆
    • 通信大使故事
    • 通信孩子故事
    • 月捐人故事
    • 学校老师故事
    • 核心志愿者故事
    • 全职公益人故事
  • 信息公开
    • 成为月捐人
    • 月捐人社群活动
    • 项目合规性建设
    • 成效分析与评估

请关注“ 蓝信封邮筒 ”微信公众号,
以便申请成为志愿者及进行通信

使用微信扫描即可关注。

  • 机构新闻
  • 新年献词
  • 党建团建
  • 对外合作

2023年9月20日

蓝信封实习生故事| 张子怡:从“打包女工”到书信桥梁的建设者

▲ 点击了解蓝信封月捐计划

张子怡,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在校生

2023年6月通过考核成为线下实习生

“在刚到信件管理岗时玛丽就告诉过我们,这个岗位虽然基础但也是最关键的。我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还没能深刻理解,直到后来突然间想起面试时我对书信的理解——信件是孩子与通信大使之间的桥梁,我反问自己:那我又是什么?这一刻我才恍然大悟,我其实也是桥梁呀!书信是桥梁,我亦是桥梁。”

——子怡 线下实习4个月的感想小结

*蓝信封已与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开展3期的实习合作。

 

一年前种下的那颗种子

记得实习尾期时菁云曾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再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还会选择蓝信封吗?”我的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正如一年前的那个夏天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农村青少年主题的三下乡活动。

在三下乡的培训中,我偶然从其他伙伴口中听到了“蓝信封”,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公益机构,只是当时的我还并未在意,所有的热情与好奇都投入到了这个为期一个月的三下乡活动当中。

一切开始的并不顺利:我们想要跟当地居民建立联系,但又不知从何下手,即便是“蹲点”,能够接触到的青少年也少之又少,再加上天气炎热,大多数孩子可能更愿意待在家中……在与现实的对决中,理想第一次被泼了冷水,遭遇的种种瓶颈似乎将我与“乡村儿童”这个群体间的距离越拉越远。

640.jpg

对于我来讲,与人打交道不算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但到了孩子这里,我却苦恼了很久很久。我不知道该怎样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伪装成小孩子去和他们“套近乎”,又或者是只做我自己,那样看起来是否会像个奇怪的“阿姨”。

当我看到同伴很自然地跟孩子们一个个打招呼,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早上好呀”,也能够收获对方腼腆而又开心的笑容,这一刻我才意识到只要足够真诚,便不需要太多的技巧,而我也越来越能够走进他们。

640_1.jpg

一个月的时间倒是说长也不长,短到我们从建立感情到彼此有了不舍也就只花了仅仅七天,三下乡可能结束了,但我对乡村儿童这个群体的了解才刚刚开始。

 

发小小的芽,开小小的花

选择蓝信封作为第二次实习机构的这个决定并没有很难,因为我还想要再听一听乡村儿童这个群体更多的声音。

记得面试那天,当我刚走进办公室时就被这里吓了一大跳,每个人都专心致志地忙着自己手头的工作,办公室安静的只能听得见键盘被无数次敲击的声音,大家似乎认真得有些可怕,但也是这一刻我开始对这里肃然起敬。

640_2.jpg

面试的场景我在脑海中想象过许多次,在面试时菁云给我看了一封已转录成打印字体的孩子的信,询问我此时面对这封信的想法和感受,但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竟然忍不住流下眼泪,我以为自己是因为太过紧张,但其实我紧张时顶多也只是会大脑一片空白,再或者言语磕巴,根本讲不出什么,我好像在某一瞬间,真的感受到文字背后的麻木、绝望与无助,那一刻,我也是真的想要抱一抱写下这段话的孩子。

后来,面试通过了。

 

从“打包女工”到书信桥梁的建设者

刚入职的第一周虽然工作量不算小,但我却也因为不需要怎么动脑筋而乐此不疲,但当身体上的疲惫感一点一点累积,自身的能量不足与之对抗时,我就开始了对于意义感的思索。

640_3.jpg

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我会下意识地去寻找除了工作以外更有趣的地方,以及于我而言的意义感。比如在打包结业物料时我会因为看到结业证书上的日期而更有动力,上面写着的六月一日让我感受到这份礼物的珍贵。

我努力寻找与孩子之间的联结点,也一直在努力从自身的角度建构意义,但我内心真正渴望的那个答案似乎一直都没有找到。直到有一天,我从其他岗位的小伙伴那里得知学校老师的反馈,他们说孩子很渴望早点收到信件,这一刻我才算真正与过去那段难熬的时光和解了,这种来自工作服务直接接收者的反馈似乎才是最有力量的,我也因此变得更有动力。原来,重的不只是“砖头”般的信件,更沉重的是孩子心里那份沉甸甸的期待。

640_4.jpg

在刚到信件管理岗时玛丽就告诉过我们,这个岗位虽然基础但也是最关键的。我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还没能深刻理解,直到后来突然间想起面试时我对书信的理解——信件是孩子与通信大使之间的桥梁,我反问自己:那我又是什么?

这一刻我才恍然大悟,我其实也是桥梁呀!书信是桥梁,我亦是桥梁。

 

感受与不同角色“对话”的力量

刚来这里实习没多久的时候,我会因为找不到融入这里的入口而感到苦恼,直到有一天在和俊怡聊天的时候听到她说蓝信封其实是一个慢热的地方,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有被狠狠共情到,于是对于“融入”这件事也变得没那么着急。

在刚调整到寄信端工作时,因为工作上的不熟悉我总是畏手畏脚,其实倒不是因为害怕尝试,只是因为一旦犯错就可能会打乱整个工作的节奏和效率,但说到底我还是害怕。但文晨却一直在鼓励我勇敢探索下一步,甚至真的给我“挖了个坑”,但也恰好是因为这一次的教训我才意识到,其实犯错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而工作也有更多的优化空间。

640_5.jpg

案例库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时常陷入“为了找案例而找案例”的痛苦之中,但是当我带着观察和探索小朋友的世界是怎样的疑问出发,尝试通过这些文字来和他们“主动对话”时,找案例竟也变成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而我也得以看见他们更为“多元”的样子。既往的一些“偏见”常常习惯性地将农村留守儿童与“受助者”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但更为真实的他们,其实也是更为乐观、坚韧、智慧和勇敢的样子,他们甚至拥有反向共情、鼓励和支持通信大使的无穷能量,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多元”。

那段时间最快乐的大概就是工作中能够与不同的小伙伴之间建立联结,甚至期待与更多的人有更多“对话”上的碰,以及在与自我对话过程中的反思。我看见了不只是我对于自我和未来的探索仍旧充满迷茫,有人和我一样选择将当下的这段时光当作通往下一站的过渡期,也有人真的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因为这些对话,我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鼓励,也让我更有勇气面对当下和迎接未来。

这里每个人身上的工作压力都不小,但每天见到他们都会被他们充满精力与活力的状态所感染,这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强大而有凝聚力的团队。这里的氛围是包容的,我们拥有试错和表达自我的机会,在这里,每个人都不必太过担心做更加真实和勇敢的自己,这也让我克服了原本对于工作的恐惧,让我能够借着职场中半参与者的角色思考自己的未来究竟想要什么。

后来的后来我才意识到其实每个阶段的想法都再正常不过,而当下也只是阶段性的选择而已,沿着当下的轨迹前行并不意味着以后也是同样的轨迹,我们只需要认真地听一听我们心底的声音,因为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我们始终拥有改变和再次出发的勇气。

640_6.jpg

我们始终相信,不冷漠,了解他人,起而行之,方乃青年。

 

—END—

文/华农实习生 张子怡

编辑/大婷

图源/蓝信封行动

  • 地 址: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华新一街12号财智大厦2601房
  • 电 话: 020-34258106
  • 邮 箱: contact@lanxinfeng.cn
  • 微 博: @蓝信封行动
  • 抖 音: BL_lanxinfeng

扫描二维码关注

Copyright © 2009-2021 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74426号技术支持:全思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