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陪伴项目通过大学生和留守儿童的一对一写信的书信来往的方式,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该项目已经开展十二年(2020年4月),累计为300所乡村学校共17907名留守儿童提供服务,来往的书信数量超过了15万封。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19年每个结对年平均通信量达16.2封(志愿者和留守儿童双方信件数总和),通信持续时间在1-3年,最长的孩子已经通信七年。
(一)服务群体
该项目实施十二年,其针对群体非常精准,即处于青春初期(初一)的农村留守儿童(从初一通信到初三),该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1)亲子矛盾高发。此阶段的留守儿童处于青春期初期,心理变化在一年内跨度较大,而一年见面一次的父母无法跟踪和理解其心理变化,因而成为亲子沟通问题集中爆发的年龄段。
(2)面临学业,环境,职业三重压力,最需要倾听和引导。随着进入小升初阶段,该群体学业压力剧增,容易诱发厌学;该群体普遍开始在校的住宿生活,需要处理好和舍友的关系以及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该群体开始懂事,受父母打工影响,他们有着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的愿望。
(二)社会问题
书信项目所回应的社会问题是“留守儿童感情倾诉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即:在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情况下, 留守儿童感情倾诉渠道容易受限,倾诉机会较少,导致留守儿童归属感和安全感下降,成为心理健康隐患和问题行为的重要诱因。
此问题的具体表现是: 亲情缺失下的留守儿童经常具有更强烈的倾诉欲望。 当倾诉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厌学情绪、暴力倾向、孤僻性格较为容易形成;如倾诉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将诱发厌学到辍学,暴力倾向到犯罪行为、忧郁性格到自杀倾向等一系列问题行为。
(三)项目设计
书信项目解决该问题的策略是:通过书信建立有效的长期陪伴关系,回应倾诉需求,并以此项目为契机,进一步构建孩子和利益相关方的有效联结,设计思路如下:
(1)书信方式:书信方式看似原始,而优于互联网沟通的地方在于,它是 更适合建立长期陪伴的一种媒体工具,一个月一封信,从而实现 1-3 年陪伴。 心理学研究表明,写作表达本来就是一种经典的心理疗愈方式;
(2)一对一方式:大学生与青春初期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的陪伴关系,专 属的远方的大哥哥大姐姐角色,提升了孩子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大学生针对初一孩子写信,同理心更强;
(3)写信为主,家访辅助:以写信为主,辅以家访等实地走访方式,有效 维系一年以上的陪伴关系;
(4)联结父母\留守监护人:通过参与活动同意书的签订、家访及一年半后的 回访,获得父母\留守监护人的理解信任,和对写信项目的实际支持;
(5)联结班主任:通过参与项目中的的收发信环节,教师座谈会,共同处理突发事件,让教师参与进来。
(四)项目流程
① 通信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培训:
蓝信封面向全国招募优秀的志愿者,并为通过严格筛选的志愿者提供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考核的志愿者正式成为“蓝信封通信大使”。
② 通信孩子的需求调查、选取:
蓝信封通过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倾诉需求的调查,选取出有需求有意愿的孩子参与书信项目,优先选取特殊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单亲、离异、孤儿。
③ 通信孩子与通信大使的配对:
蓝信封为入选的通信孩子一对一配对适合的通信大使,一般原则为女学生只能配对女通信大使,配对时会考虑孩子的兴趣尽量配对专业兴趣较为一致的大学生。
④ 通信维护:
蓝信封与校方共同维护项目运营期间的通信维护包括管理收发信、跟踪通信进展、处理通信过程中发现的留守儿童特殊状况(比如在信中表示想自杀、想伤害他人、离家出走等)。
⑤ 暑期夏令营(每年7-8月):
蓝信封会在部分地区的项目学校暑期组织“小书信,大梦想”的夏令营,为通信孩子们在亲子关系、朋辈关系、青春期教育、职业规划等方面做引导,帮助他们在成长中能更好地面对和处理各种小烦恼,让他们找到实现梦想的力量。
⑥ 通信回访:
通信一年半结束后,蓝信封会给通信孩子做回访,评估孩子的通信感受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