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成为蓝朋友月捐人
。
黄佳楠:蓝信封高校召集人
北京大学教育知行社社长
2020年8月加入蓝信封
2020年至今北京大学校本部及医学部同学积极参与蓝信封项目,累计与乡村儿童通信封数已达1800封。佳楠于2022年期间担任蓝信封高校召集人,此后联合北京大学教育知行社,开展蓝信封活动宣传招募,校内新增150名同学报名参与。
。
第一封信,写给孩子们
大学时我第一次写信,是和一个高中的女生。她来自甘肃的一个偏远城镇,从小就是留守儿童。
那是一个很贫困的家庭,爸爸妈妈都需要在外地打工才能维持日常生活,妈妈曾跟她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她读书。她在信中跟我说道:“我特别的感动,但是压力又特别的大”。之后因为学业压力过大,她在高考没有发挥好,于是选择了复读。
我们就继续这样保持联系。
.
▲ 佳楠和读高中的妹妹书信往来的记录
.
和这个女生的最后一封信是2020年6月份,同年的8月份我无意中了解到了蓝信封,发现这个项目也是持续一年半的,一个比较长期的陪伴项目,以及蓝信封一直强调的平等、尊重,都让我觉得特别的认可。我之后就去报名了通信大使,还特意下载了抖音,因为当时的培训是在抖音直播上开展的,我印象非常深刻。
那个时候是觉得和乡村儿童通信很有意义,写信的时候会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也会收获到很多。
大二那一年的暑假(2021年6月份到7月份),我跟着教育知行社的伙伴一起去支教。我们当时是去的是河南信阳下面的新县,它应该是属于大别山下面的一个贫困县,留守儿童特别的多。
线下的支教和实地调研让我对于留守儿童,对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有了更加直接的认识。我很难用词语来形容,但是那次线下的交流让我特别震撼。
.
▲ 佳楠在河南信阳支教
。
换届的时候我就成为了教育知行社的社长。我觉得现在大学生对短期支教特别感兴趣,更多的可能是基于自我满足,我不希望带给孩子们一种“你很快地来,又很快地走”的想法,也许它对孩子更多的是一种伤害。
我想把短期支教变得不再“短期”,这也是从蓝信封一年半的通信时间里,汲取到的灵感。于是我们在社内开启了常规的漂流瓶活动,主要是针对支教地的孩子们。他们有任何的问题,可以写在小纸条上,班主任老师每个月都会拍照发给我们,我们把它录入然后请志愿者在共享文档编辑或者是以视频的方式去回答。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大家对于这种长久陪伴孩子们的方式其实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也非常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
第二封信,写给蓝信封
我在蓝信封收益许多:到底什么样是真诚?到底什么样是平等?我如何把真诚平等的理念运用到教育实践之中去?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所以我就报名成为了高校召集人,然后把蓝信封的活动跟社团的活动放在一起,大力地去推广它。
通信大使和高校召集人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我需要考虑招募目标了。那个时候我还挺焦虑的,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吸引大家参加。大家的学业压力也很大,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谈长久的陪伴,我很担心很多人会被一年半给吓到。我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去宣传,或者说是去打动大家。
。
▲ 佳楠在线下摆摊宣传
。
另外更大的困难就是:线下宣传活动很难开展,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是线上宣传,直到百团大战的时候我才把蓝信封的海报放出来。那时我几乎快要把蓝信封官网上的介绍都背下来了,为了保证能向同学们表达清楚,我看了好多遍,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可以把这样一份感动可以跟更多的人产生共鸣,可以传达给更多的人。
我就在摊位面前,不断地给路过的同学们讲在蓝信封的通信大使们的经历,特别是他们能够获得的培训,以及通信支持体系,分享通信给志愿者和孩子带去的共同价值和意义。
。
。
当时有一个小伙伴,他对蓝信封项目特别的感兴趣。他本科期间曾去到云南支教,在一个小山村里呆了很久。他特别伤感的一点就是他离开了那个村庄,就和孩子们切断了所有的联系。
我在参加蓝信封项目的过程中从来都没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是一年半我们建立了非常深刻的友谊,还有一个就是到了最后通信大使可以选择和通信孩子继续保持联系。我们没有每天聊天,但她遇到了问题或者困惑,或者她想和我聊一聊的时候,我们都能毫无保留地信任对方。因为这段情谊在交流了一年半之后,还会继续下去。
我们差不多聊了半个多小时,他对于农村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思考,包括他个人对于过去短期支教的记忆,都结合在这里。他告诉我,有这样的一个组织,能够以这样的形式长期陪伴孩子们成长,足以弥补他从短期支教或者短期和孩子们接触中的遗憾,从伤痛之中走出来。
。
▲ 北京大学的通信大使分享的通信感受
.
当我成为高校召集人后,我曾预想过,很多人听到一年半通信,他们可能会转头就走,或者表面上说原来是这样,然后就走了。但是我逐渐看到,真的会有人特别地注重长期的陪伴或者陪伴的质量这件事情,因为他们真的觉得短期项目不仅是带给孩子们,还会带给自己一些伤痛,所以我更加意识到我在做的事情的价值。
一年宣传下来,还是有不少同学表示对这个很感兴趣,也常常会看到校内的通信大使分享他们的通信体验。本来有的时候还会觉得比较挫败,因为召集到的伙伴不是那么的多,但是真正做下去的小伙伴们都非常认可蓝信封的理念,然后也都非常认真地在做这件事情,而且他们真的是在成长。
我的心态从高校召集人又回到了通信大使,因为那种感动是有共鸣的。我们好像都知道对方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里头的成长,你到底是在笔下写了多少字,或者是每次读信的时候收获了多少感动才汇聚而成,而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
第三封信,写给自己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都快要大学毕业了。想想过去的大学本科四年,有三年时光都是和蓝信封同行,它带给我的对于公益的思考,对于教育的启发与我此前参与的项目完全不一样,我特别的感动,也特别的感激。
我在大学参与了很多不同的志愿项目,可是我逐渐发现有些项目其实并没有足够的支持,包括培训,没有合适的监测和管理机制,很有可能会造更多伤害,同时那些把时间投入其中的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很可能得不到什么收获。
在参与蓝信封的过程中,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如何和孩子们相处,然后蓝信封也会有引导,比如说孩子们管我要联系方式或者要礼物,我应该怎么去回应,就是在这些引导还有示例之中,我思考应该怎么和孩子们互动。
我在成为美丽中国校园大使之后,有一个类似的活动是审核校内报名的志愿者。当时也是借用了蓝信封的灵感,提出来用模拟回信的方式选拔志愿者。我非常非常震惊地发现,很多人都是从上而下传递他们的想法,以一副过来人的身份,用比较说教的语气和孩子沟通。他们说着特别希望和孩子们真诚的表达沟通,却并没有做到心灵上的平等。
。
▲ 佳楠在参与美丽中国线上项目时,收到孩子寄来的刮纸
。
真正的平等交流是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可能性。
每一段关系都是不能用数量来衡量的,不管我们招募目标完成了多少,事实上我们招100个人,不可能这100个人都写信。但是每一段高质量的关系,每一段通信孩子跟通信大使之间发生的关系,对于他们通信双方来说应该都是弥足珍贵的。
成为高校召集人的这个过程中,带给我的是不一样的成长,让我更多从项目出发,看待蓝信封这个项目的视角不一样,包括怎么样去运营一个项目,怎么样去设置一个项目,要从什么样的初心去出发,这其中的影响,我想,会是很远很远。
。
我们始终相信:不冷漠,了解他人,反思生命,起而行之,方乃青年。
。
.
更多蓝信封高校召集人故事:
—END—
故事提供/高校召集人黄佳楠
编辑/大婷
图源/高校召集人黄佳楠